close

  陳歆耕
  近來,關於要將當代作家作品“經典化”的呼聲,屢屢不絕於耳。其持論的主要觀點是,當代作家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,之所以沒有普遍地被認同為“經典”,是我們的批評家未能去做“經典化”的工作。
  雖然,以往我聽到看到此類議論,往往一笑了之。我知道,發出此類呼聲也大多為評論家,他們或許也就是說說而已,當不得真的。如果別人當真了,按他們說的“經典化”起來,恐怕要在文學史上留下笑柄的。迄今為止,我也沒有看到主張“經典化”的評論家們,自己進行哪怕一點點實際性的操作,按理不應該將此類“皮球”踢給別人,也不需要大聲疾呼,自己先親自踢幾腳給我們看看如何?
  南京大學的丁帆教授大概看多了文學史,因此體會尤為深切,他感嘆:“以前也稱有的作品是經典,但再過幾十年重新寫文學史時,會發現那是偽經典。”可見,認定一部作品為經典,不是一件可以率爾操觚的事情。有些已經寫入文學史的經典,若干年後迴首再看,發現那些所謂的經典,已經擱置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積滿了厚厚的塵埃。比如,有一部在五六十年代被譽為“史詩性的經典作品”的長篇小說,今天的學人在重新審讀後發現,有不少拙劣之處。毫無疑問,這樣的作品除了專業的研究者,今天已乏人問津。我要是說出作品的名字來,相信除了少數年過半百的“老文青”們還會有印象,大概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。才僅僅幾十年,一部作品居然從“經典”跌落下來,可見時光是如何地殘酷。常識告訴我們,將面世不久的當代作家作品進行“經典化”,是風險繫數極大、幾乎不可為而為之的衝動行為。
  看到河北老作家陳沖近期一篇文章的標題:《經典怎樣才能“化”出來?》,以為他老先生髮現了所謂“經典化”的高招,一讀文章才知,老先生對如何“經典化”也是一頭霧水,他認為:“經典之所以是經典,首先在於它的獨創性。沒有一部經典是比照著另一部經典的樣板創作出來的。也就是說,在它被創作出來之前,沒人知道它應該是或可能是什麼樣子,當然更沒人知道‘怎樣’才能寫出一部經典來。由專家學者教授來談論作品的所謂‘經典化’,是件荒唐得離譜的事。這個‘化’,化不成的。”他的觀點當然可以商榷,當代作家創作的作品中也許有的達到了“經典”的水準線,但具體到某部作品,如何認定它是不是“經典”,恐怕評論家、專家、作家、讀者要吵翻天。乾這樣的活兒,如同在一批新入伍的士兵中,認定誰在未來能當將軍一樣可笑。面對數千名士兵,你預測這裡面肯定有人將來會當將軍,這大概不會有錯,但如果你說這裡的張三、李四就是未來的將軍,恐怕就要被人譏刺為“腦殘”了。急於將那些出爐不久的作品進行“經典化”,又何嘗不是如此?
  聽到那些“經典化”的呼聲,我也曾相信這事兒不妨可以試試。但稍稍動腦筋思索一下,就感到如陷迷霧,找不著北。在“化”之前,首先要解決的是“化”的標準,這是“化”之前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。標準在哪裡呢?翻了一大堆各類名家的著作,終於在卡爾維諾的《為什麼讀經典》中找到了,他對經典的“定義”一共有十四條,如果我照錄下來,篇幅太長,不妨引其中幾條:“一、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說‘我正在重讀……’而不是‘我正在讀……’的書。六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。十、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,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,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。……”這些“定義”,依然不像運動場上的秒錶一樣可以精確衡量,但畢竟是有了一些稍稍具象化的說法。就按照這些說法,尋找一下當代作家的作品吧,看看哪部作品可以“化”出來?
  我質疑某些先生們對當代作家“經典化”的衝動,並不是否定當代作家的創作成就。他們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,當然他們也製造了一些垃圾。批評家們何妨多做做甄別“優秀”與“垃圾”的工作,而把“經典化”這道難題,留給時光老人去做吧!這樣對己對讀者都有好處。對己可以少掉幾根頭髮,對讀者則可以減少一些“誤導”。  (原標題:請遏止“經典化”的衝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gzjos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